1.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使用概要
◆ 远端站最远不要超过20公里。这是因为在系统方案设计时除了要考虑了微波传输的路径损耗,还要考虑远端站到中心站之间的传输
时延、以及各个远端站工作时隙之间的时间保护间隔。在20公里以内的传输距离范围,链路设计人员不需要考虑微波传输时延的问
题,只需考虑传输功率余量的问题。
◆ 中心站与各个远端站之间的链路应是无阻挡的(即视距传输LOS),在系统安装前应注意远端站与中心站传播路径上有无障碍物阻
挡。
◆ 根据各个站点地理位置的情况,中心站采用全向天线、扇状天线(不同波束张角)或定向天线的组合,而远端站须采用抛物面定向
天线。这样可以提高系统的覆盖范围,减小来自其它扇区或系统的干扰。
◆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是TDM/TDMA信道固定预分配传输体制,远端站的地址是按照不同的传输时隙设置的。因此在同一个扇区
内,远端站最多可以设置二个地址,它们分别对应二个信道,即2E1通道。
◆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单扇区、单载频支持4E1通信容量。如果每个用户需要2E1的通信容量,每扇区只能支持2个远端站。这时
候要想增大远端站数量,可以采用多扇区和多再频的方法(详见本栏目的相关介绍)。
2.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工程设计方案之一(多天线方案)
对于存在距离较远的站点(>15公里),如果中心站采用全向天线或扇状天线,系统传输的余量可能会不足,不能保证系统可靠的工作。这里介绍一种中心站也采用定向天线的实施方案。
在该方案中,中心站采用多定向波束的天线代替全向天线和扇状天线,由于定向天线比扇状天线具有更大的增益,因此该方案适合远距离传输的场合。
对于该方案,中心站的天线应按图2的方法组建。除了正常的设备组成外,天线部分需要(1)4面0.6米(或0.9米、1.2米)口径的定向天线;(2)一只无源4分路/合路器;(3)4条低损耗电缆。
设备组成框图如下:
对于该方案,中心站的天线应按图2的方法组建。除了正常的设备组成外,天线部分需要(1)4面0.6米(或0.9米、1.2米)口径的定向天线;(2)一只无源4分路/合路器;(3)4条低损耗电缆。
设备组成框图如下:
与全向天线方案的链路预算比较:
(1)采用全向天线方案,天线增益约为10dB
(2)采用该方案,4分路/合路器有约7dB的损耗,0.6米天线具有28.5dB的增益。因此,该方案可以提供的净增益为21.5;与全向天线方案相比,约有11.5dB的余量。
(3)如果采用0.9米口径的天线(增益为32dB),约有15dB的余量。
通过计算可见,该方案可以显著提高系统的传输距离,且具有组成结构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代价是增加天线的数目和分路/合路器。
如果只有一个远端站距离中心站较远,那么,可以用一个扇区天线、一个定向天线和一个2-分路合路器来完成中心站的覆盖,如图3所示。
3.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工程设计方案之二(多载波方案)
对于远端站数目较多(>4),而且位置又比较集中的情况,系统可以采用多载波方案,即在相同的覆盖区域内使用多个载波来满足系统的通信要求,如图1所示。
图中,F1和F2为两个不同的载波频率。远端站1、2、4对应载波频率F1,远端站3、5、6对应载波频率F2。
图2为AirBranch系统双频覆盖同一区域的设备连接结构。图中,ODU1工作于频率F1,ODU2工作于频率F2,二分路/合路器为双向无源器件。
天线接收来自各个远端站发送来的混合信号(含有F1和F2频率),分路器将该混合信号平均分配给ODU1和ODU2。由于ODU1和ODU2分别工作在频率F1和F2上,那么,他们分别取出各自的载频信号进行解调,抑制另一个载频信号。
相反地,ODU1和ODU2各自的发射信号经过二合路器,将载波频率为F1和F2的信号混合,经过同一个天线发射出去,覆盖同一个区域。这样一来,系统在该区域可以支持8E1的通信容量。
值得注意的是,在选取F1和F2时,要求F1和F2之间的差尽可能地大,以避免它们之间产生大的干扰。
4. 系统多扇区组网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AirBranch系统多扇区组网方式工作可以大大提高系统的通信容量,但是如果系统组网时考虑不周,也会带来性能的损失,严重时可能会使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下面是在多扇区组网时要注意的问题。
◆ 中心站天线安装位置尽量不要安装在同一个平面上,尤其是对于相同或相近的频率的天线之间。扇区间天线安装高度相差约1。5米到2米之间为宜。这样可以增加天线之间的隔离度,减小干扰;
◆ 相邻扇区的载波频率选取时,要求二者之间的差距尽量的大,使得相邻扇区之间频率隔离度增大,减小互相干扰;
例如,在同一个中心站,相邻扇区的频率可以选择为:
方案一:A段、C段、E段;
方案二:B段、D段、F段;
这样选取使中心站任意相邻扇区间的频率间隔较大,保证它们之间的隔离。
◆ 根据远端站的地理位置分布情况,中心站的扇状天线和定向天线应结合使用,使中心站覆盖更有效。中心站天线不一定都要采用全向天线或扇状天线,结合使用扇状天线和定向天线(不同半功率角均可),会获得更满意的中心站覆盖范围(详见本栏目的相关描述)。
5.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和WLAN无线网络的区别
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和WLAN无线网桥均工作在同一频段,并且均可实现点对多点无线接入方式,但这两种系统在传输机理、性能指标和应用领域上存在巨大的差距。分析和比较二者在各个方面的区别可以为用户正确选择和使用这些系统提供帮助。
(1)基于IEEE 802。11的WLAN无线网络系统
WLAN无线网络是基于载波侦听(CSMA/CA)协议的,主要是为了代替有线的局域网而设计的,WLAN具有以下缺点,
● 用户设备在发送数据前先侦听信道质量,若其中噪声很大,则不发送数据,等待片刻后再次侦听信道,此刻不管信道质量如何,都要发送数据,这样会大大增加数据在空中出现碰撞的概率。这种接入机制使得系统内设备的数量和外部干扰对WLAN接入系统的工作性能产生巨大的影响。
● WLAN系统中没有起控制和协调作用的中心站,只有接入点(AP)设备。但由于AP设备只起集线作用,不起控制作用,因此系统中的设备之间不存在优先级,也没有设备能做带宽管理、时延控制、QOS和业务优先级定义等需要协调的功能。
● 用户站的数量严重影响WLAN系统的性能。因为各个用户站是随机接入AP站的,随着用户站数量的增加,数据发生碰撞的概率增大,用户站必须等待足够长的时间才可能得到可用信道用于数据发送。这是CSMA/CA协议的局限。
● 远近效应是WLAN系统的另一个缺陷。当离AP近的用户站和远的用户站同时发送数据时,远的用户站的信号总是被AP当成影响近的用户站的噪声,因此离AP近的用户站总是获得更好的通信性能,而离AP站远的用户站由于那个近的用户站的存在而总是性能低下。
(2) 基于信道固定分配的AirBranch无线接入系统
● 用户信道预先分配,每个用户站有自己独立的信道
● 中心站管理每个远端站的接入时间,
● 系统的信道数量决定了系统的用户数量
● 系统不存在远-近效应问题。